A. 转了专业还能不能拿张光斗奖学金
一般高校都是可以啊,不过这个是要申请的吧?!
B. 西安理工大学是属于一本吗
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本大学。
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专。有普通全日属制本科生180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7000名。有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23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
C. 表现张光斗爱国的事例
如果说树木的年轮显示了树龄,那么张光斗的人生无疑是以一座座水坝为时间节点的。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到三峡、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水电站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迹,:“当代李冰”,名副其实。
张光斗,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墨西哥国家工程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
Haas)
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等许多国内外的大奖,在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与水打了近70年的交道,被同行专家称之为“我国水利工程学界的泰斗”。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的家庭, 父亲在福山镇海关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
兄弟四个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在他的童年时代, 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母亲治家非常勤俭, 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
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张光斗在自传《我的人生之路》中这样说道,“我的童年梦想, 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 不再受人欺负。因此我选择水利专业,
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知识青年一样,受当时“科学救国
”思想的熏陶,张光斗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让祖国强大起来,而这一爱国思想也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
1934年,张光斗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同年秋天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水利工程和工程力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就在此时国内抗日战争爆发,25岁的张光斗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决然回国。从此之后,爱国,水电,奉献,成了张光斗身上的3个标签。
回国后,虽然条件极端困难,张光斗在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先后领导参与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酮、仙女碉和鲸鱼口等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有力地支援了抗战。这些电站虽然装机容量很小,最小的只有2000余万瓦,但却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通过这些工程,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水电工程技术人员。
1958 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当时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大胆创新,采用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工程进度,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记录。
此后,张光斗又陆续参加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 、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等数十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电站的技术咨询,他对于这些工程提出的建议,很多成为中国水利界的经典。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那一年,张光斗80岁,建设三峡工程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三峡从规划、设计、研究、论证、争议直到开工建设的全部过程。
尽管年事已高,但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每年必去工地,而且每次必到施工现场。有人劝阻他,还是不要去那些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 工人能去 ,
我为什么不能去?”“你们是不是想捣鬼,不敢让我看?”这些话,成了他应对劝阻的口头禅。此后,这个已经耄耋的老人每年都要至少来两次三峡工程进行检查和咨询。
2006年,拆除大坝围堰的“天下第一爆”标志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始正式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94岁的张光斗已经无法亲自到现场,他坐在北京家中的电视机前,像在现场一样,认真地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D. 张光斗奖学金各位听说过没
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这些电站虽然装机容量很小,最小的只有2000余万瓦,像在现场一样,认真地关注着每一个细节。
摘自网络网友。他大胆创新。
尽管年事已高,但三峡工程开工后。
2006年,
认为它可以为民造福。”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很多知识青年一样,受当时“科学救国
”思想的熏陶,张光斗有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让祖国强大起来,而这一爱国思想也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
1934年,张光斗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从此之后,爱国、研究、论证, 就是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因此我选择水利专业。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三峡从规划、设计。在他的童年时代,就在此时国内抗日战争爆发,25岁的张光斗婉拒了导师的再三挽留,毅然决然回国,不敢让我看,张光斗每年必去工地,这个已经耄耋的老人每年都要至少来两次三峡工程进行检查和咨询,
我为什么不能去?”“你们是不是想捣鬼。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工程进度,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记录、工程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这些话,成了他应对劝阻的口头禅。此后、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同年秋天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而且每次必到施工现场。有人劝阻他,还是不要去那些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祖国大地从南到北各大水电站都留下了张光斗的足迹,,成了张光斗身上的3个标签。
回国后,虽然条件极端困难。94岁的张光斗已经无法亲自到现场,他坐在北京家中的电视机前、仙女碉和鲸鱼口等水电站, 不再受人欺负,张光斗在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四川,被同行专家称之为“我国水利工程学界的泰斗”,拆除大坝围堰的“天下第一爆”标志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始正式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但却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通过这些工程,采用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先后领导参与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酮。
1958 年,张光斗作为总工程师,负责设计当时我国华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分别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小浪底等数十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水电站的技术咨询,他对于这些工程提出的建议,建设三峡工程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 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母亲治家非常勤俭, 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
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张光斗在自传《我的人生之路》中这样说道,很多成为中国水利界的经典。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那一年,张光斗80岁,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当代李冰”,名副其实。“ 工人能去 ,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水电工程技术人员, 父亲在福山镇海关任职员,母亲操持家务、墨西哥国家工程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张光斗,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水电,奉献。曾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水利工程和工程力学,
兄弟四个全家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温饱、“国家教学成果奖”“何梁何利奖”、“水利功勋奖”、“哈兹(
Haas)
国际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等许多国内外的大奖,在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他与水打了近70年的交道,“我的童年梦想。
张光斗1912年5月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的家庭。
此后,张光斗又陆续参加了官厅、三门峡、荆江分洪 、丹江口、葛洲坝、二滩、争议直到开工建设的全部过程如果说树木的年轮显示了树龄,那么张光斗的人生无疑是以一座座水坝为时间节点的。从黄河的龙羊峡、拉西瓦,到长江的葛洲坝到三峡
E. 清华大学校庆情形如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方树人之地,从“留美预备学校”到现代化综合专性大学,清华已走过整属整百年。2011年4月24日上午10时,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著名学府迎来校庆日,海内外五万清华学子将返母校,两岸清华亦将共庆华诞,寄寓着中国高等教育更高追求的百年清华。
F. 2015年张光斗教育奖学金名单
2015年4月28日上午,第五届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回新水利馆会答议室举行,来自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宁夏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17所院校的48名学生获此殊荣。
G. “当代 ”的李冰人是谁
张光斗:当代水利泰斗
今年是张光斗先生95寿诞、从事水利水电事业70周年
作为当代中国的“水利泰斗”、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他常说:“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为国家和人民工作的少。回顾过去,深感惭愧和不安。”
与水电结缘
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小区,与普通教师一样,张光斗先生住在六楼一套三室二厅的寓所里。简朴的房间,几幅飞瀑湍急、气势雄伟的水电大坝照片悬挂在墙上,似在炫示主人不同寻常的“水电人生”。他的学生告诉《了望》新闻周刊,这些大坝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张先生主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
幼年的张光斗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和哥哥节衣缩食供他读书。1934年张光斗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同年秋天考取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水利工程和工程力学,分别获得硕士学位,还得到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但“七七事变”打断了张光斗继续深造的梦想,他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弃学回国。
回国后,年仅二十多岁的张光斗就在四川龙溪河流域主持设计了桃花溪、鲸鱼口等第一批由中国人自行建造的水电站,首开我国独立开发水电资源的先河。
1943年,张光斗被委派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学习考察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技术。他吃住在工地,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看,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白天向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工人请教,晚上学理论、查资料。
1945年4月,张光斗受命回国参加筹建三峡工程。但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三峡工程是不可能的,主张先建设一批中型水电站。在他的促成下,相继成立了岷江、黄河上游、资水、钱塘江等8个水电勘测处,收集了大量水电站址的宝贵资料,培养了一批水电科技人才。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多次下令,让张光斗把多年查勘、积累的水电资料送往台湾。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张光斗巧施“掉包计”,交出假资料,保存下20大箱真资料。新中国建立后,他将这些资料全部捐赠出来,成为国家“一五”期间水电建设的重要依据。
在20世纪50年代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中,张光斗渊博的学识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1951年,他负责黄河人民胜利渠的设计任务,首次大胆尝试,破堤取水,将滔滔黄河水引入两岸农田,为下游引黄灌溉开辟了新路。
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受命设计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首创国内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创造了水利工程“一年拦洪、二年建成”的奇迹。
身为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水工课,编写了第一本教材,招收了第一批水工专业研究生……
“当代李冰”
70年来,除在清华园的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外,张光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崇山峻岭、急流险滩间度过的。在施工现场,这位身材瘦小的大教授头戴安全帽,脚蹬没膝高的黑色胶靴,和工人们一道下基坑,爬脚手架。为了查勘到第一手资料,他时常像壁虎一样匍匐爬行于悬崖峭壁。到了耄耋之年,身体已大不如前了,张光斗仍然要“事必躬亲”。
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副组长,张光斗在工程建设期间每年都要数次赶往他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三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向国务院提交检查报告。2000年底,时年89岁的张光斗和潘家铮院士等专家来到三峡工地,为了检查导流底孔的浇注质量,他亲自爬到几十米高的仓面。由于眼睛不好,他便用手去摸导流底孔表面的光滑度。一代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工程人员。
张光斗经常用水电史上一些失败的例子告诫年轻的水电工程师:一颗残留的螺丝钉会毁掉整个导流底孔,危及大坝安全。一定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
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拉瓦西到长江中上游的葛洲坝、三峡工程,从雅砻江的二滩到红水河的龙滩,没有哪一座重要的水坝在遭遇重大技术难题时,没有得到过张光斗的指导。有感于张光斗对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宋健称赞他为“当代李冰”。
幽默、认真与执著
随着年事增高,张光斗外出的时间相对少了些。也许是一辈子跑惯了水利工地,家里的清净和悠闲他很难适应。每天吃完早饭,他都要步行近2公里赶到办公室,直到2005年底。
“偶尔有一天没来,他都会感到很不好意思。‘小寇,我又偷懒了’。”在张先生身边工作了两年多的博士生寇立夯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张先生非常幽默,但更认真。
1989年,张光斗与水利水电科研院陈志恺所长联名上书中央,力陈中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解决对策。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此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的阶段。
1992年,他和王大珩、罗沛霖等6名中科院院士联名致信中央,直接促成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在张光斗的建议下,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于1998年联合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和他牵头,组织三十多位两院院士、近300位专家,对我国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为解决新世纪水问题提供了权威决策参考。
2001年,张光斗又参与组织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并担任该项目顾问。他不顾年迈体衰,坚持参加项目综合考察,为项目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1996年,84岁高龄的张光斗开始学习电脑打字,起因是张先生的手经常颤抖,写的字别人不识,影响了工作。张光斗是江苏常熟人,口音很重,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学会了用电脑录入。学生寇立夯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张先生的回忆录《我的人生之路》近60万字都是他自己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输入的。”
在孙女张彤眼中,爷爷是最亲近的人。“爷爷经常对我们说,他是农民的孩子,和他同样有聪明才智的人很多,但没有条件上学。他有机会上学、工作,就要在自己有能力时更多地回馈这些‘衣食父母’。”
H. 谁能告诉我清华大学国际班的详细情况啊
首先简要说一下清华大学的概况:校简介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0余人。全国重点学科49个;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7000余名,其中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8600余名,博士生4600余名。学校藏书400余万册。学校占地面积400余公顷,建筑面积230余万平方米。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1万余名学生,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水清木华九十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等教育学府,每年从清华大学走向世界级名校的学生超过300名,并且持续每年有学生进入每一所全世界最优秀的前20名的学校,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因此所有的世界级名校中都遍布了清华大学的校友。其中多所院校对于清华大学本身给与了极大的认可,也和清华大学建立了直接的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和校际交往。
然后,国际班就如楼上所说的一样,具体的优势就是:1,节约留学费用,2从清华先学习3年后,学生的语言,年龄,还是社会学习生活经验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很好。支持你!
I. 名人是张光斗,一篇习作,400字左右
他似乎是为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为水而梦,为水而忧,为水迸发,为水 坚守……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 斗。 水之情 童年的张光斗,最快乐的事就是跟 着哥哥们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戏水。这个 1912年5月1日出生在江苏常熟县鹿苑 镇贫穷人家的孩子,似乎真的与水有 缘。 1934年,靠全家人省吃俭用,张光 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 生。出国前,他到国内各水利单位实 习,9个月里,遍访中国江河。他震惊 了!黄河岸边,满目疮痍;淮河古道, 饥民遍野;赣江两岸,虽然风景如画, 但掩盖不住饥寒交迫、
1936年,张光斗获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 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 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 这时,中国抗战爆发。张光斗 说:“如果我国战败,我在美学习毫无 用处,现在应是报国的时候了!”他辞 谢了导师、
授的再三挽留,启程回国。 张光斗成为一名工程师,先后负责 设计了四川桃花溪、
等中国第一批小型水电站,为抗战大后 方的兵工厂雪中送炭。 1947年,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全国 水利发电工程总处做副总工程师的张光 斗,再次面临重大抉择。
美国工程师,力劝张光斗举家赴美,并 许诺护照、签证、旅费及在美的工作全 部由他包办。张光斗摇摇头:“我不能 离开祖国,我要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 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不久,资源委员会命令水利发电工 程总处把全部水电资料装箱上缴,以便 运抵台湾。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 把资料装了满满20箱,秘密转移。 1949年底,应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 施嘉炀的邀请,张光斗携妻带子北上。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招待会 上,周恩来总理握住张光斗的手:“中 国水利水电建设很重要,黄河长江的防 洪兴利任务很重,要努力工作。” 1951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黄河人 民胜利渠渠首闸的布置和结构,实现了 祖祖辈辈中国人在黄河破堤取水的梦
1958年,张光斗负责设计了我国华
想。
北地区库容量最大的密云水库,实现了 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世界罕见纪录。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光斗先后参 与了官厅、
口、葛洲坝、二滩、
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对 工程提出的诸多重要建议,至今在中国 水利界传为经典。 水,牵系了张光斗一生的情感。 2005年3月22日,张光斗写道:“我被 称为我国水利水电泰斗,我愧不敢当。 我出身寒微,都是国家和人民给的机 会,我受之于国家和人民的多,而回报 的少。现已年老,无力再做现场工作, 深感不安。这是我的人生哲学。” 水之忧 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 年为止,在2155年间,水灾就发生过 1092次。
特大洪水,今天的人们记忆犹新。特别 是1998年6月、7月、8月间,长江、嫩 江、松花江三江同时发难,举国上下抗 洪救灾。 “我选择水利事业的原因只有一 个,就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几十年 来,张光斗无论负责哪一个工程,一定 要去施工现场,亲眼看一看。他常 说:“在工程细节上1%的缺陷,可以带 来100%的失败,而水利工程的失败最 后导致的将是灾难与灾害。
工程师对国家和人民负有更大的责任。 ”